《南京》 穿越“死城”講述榮光(圖)
“因為愛國,所以看《南京》!”在某報上看到這樣一個標題,我很疑惑。因為我覺得這里面的“愛國邏輯”實在經(jīng)不住推敲。
嚴格說來,陸川的《南京!南京!》,絕非此類愛國者眼中的主旋律愛國宣傳片。若事先“做好讓心靈承受重壓、靈魂備受摧殘的準備”,那么看完后,定會大失所望。有觀眾就直言:“沒有我想象的那么刺激和震撼,場面可以再渲染一點,尤其在暴力、血腥的方面,沒有讓我受不了!边@種觀眾和上述的“因愛國看《南京》”的觀眾,可能是支撐《南京》票房的主力軍。其實兩者有著共通之處,就是都帶著強烈控訴的觀影心理而來,都希望在片中看到日本軍人如變態(tài)殺人狂魔一樣,毫無人性的一面。
而且希望片子最好將侵略者殺人、強奸、蹂躪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等細節(jié),用三秒特寫類鏡頭展示。似乎唯有如此,才夠過癮。而當這種控訴,僅僅停留在從商業(yè)影片中反復觀摩一種,自我預設(shè)的“獸性表演”,并在這種氛圍中自憐自艾,那么非理性的控訴就走向了反面,成了弱者的“受虐”心理。
幾十年前,南京這座“生死之城”(《南京!南京!》的副片名)罹難的同胞,曾遭受了日本軍國主義慘無人道的殘害。歷史必將永遠銘記這慘絕人寰的一幕,不是今人修改教科書就能涂抹掉當年那滔天罪惡的。只是陸川拍《南京》,用他自己的話說,并不是想讓這個片子,在七十年后的今天還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泣血哭訴層面,而是要借機引起人們對異族入侵災難、戰(zhàn)爭與人性的糾纏等問題,進行徹骨的反思。
自從陸川伸手掀開這一頁,《南京》就開始部分顛覆了傳統(tǒng)思維中的南京屠城記憶。陸川強調(diào)該片不是在講屈辱,而是在講幾十年前南京城里中國人誓死抵抗的榮光!赌暇烦死潇o的敘事風格和沒有大肆渲染日軍殘暴的節(jié)制的鏡頭展示外,最能引起爭議當屬角川這個日本兵角色了。角川這條串起日本人的線索,雖讓不少人不快,但在陸川眼里這個日本兵顯然不可或缺。他沒有像以前主旋律片中,將日本兵丑化為弱智愚蠢兇殘成性小丑化身般的日本鬼,而是將其描寫成有血有肉思維清晰的日本人,邏輯可能很簡單——假如我們竟敗于一幫弱智小丑手里,那才真是奇恥大辱。
而當這個日本人放了小豆子,然后在反思戰(zhàn)爭的崩潰中自殺時,角川已經(jīng)不是一個簡單的殺人機器了,倒更像是陸川借他的死來表達自己對南京大屠殺,對戰(zhàn)爭的反思。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片尾那場聲勢浩大的日本人的游城祭祀了。
刺目的陽光下,日本兵以日本舞作為巡城儀式,這個畫面詮釋了陸川的戰(zhàn)爭觀:在他看來,戰(zhàn)爭就如一場,入侵的異族文化在本土廢墟上的瘋狂舞蹈。而這種戰(zhàn)爭文化的組成,其實正是一種極權(quán)主義下的“庸常的邪惡”,如毒素一般滲入戰(zhàn)爭參與者體內(nèi),這種文化就這樣給人洗腦,讓人一絲不茍地跳著戰(zhàn)爭與殺戮的舞蹈,只知服從而絕不考慮行為的正義屬性。報復性屠殺甚至屠城,人間地獄般的集中營,都是生根于此。角川的崩潰則可視為所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人的崩潰。
雖然,黑白影片的肅殺色調(diào),從始至終貫穿的微微顫抖晃動的鏡頭,都讓人感受到戰(zhàn)爭與屠殺那直逼人心的緊張和壓抑。片頭和片尾,那正午的白晃晃太陽光,就如貧血的病人的臉,盡顯一種刺目的病態(tài)。但所幸,《南京》表現(xiàn)出的那種奮起抵抗的精神,讓人由衷相信,抗爭終能贏得尊敬、換來進步。一如影片放映到四十分鐘左右時,那令人絕望的壓抑氛圍中,抵抗者遇難前不屈的怒吼,振聾發(fā)聵,“中國不會亡!”僅此一句,足以堅定生者的信心,而影片最后也一再給人希望和光明。
人性在戰(zhàn)爭中扭曲,但只要有抗爭,希望之光就永不泯滅。比如,唐先生遇害前,將懷有身孕的夫人送出絕地,讓人看到隱含的光明;而小豆子這個名字,本就是寓意著生生不息的意思。從巷戰(zhàn)中的抵抗到屠殺中的幸存,到最后的死里逃生,小豆子代表著新生。片尾他笑著吹著蒲公英,自由與希望就如蒲公英的種子一樣隨風,傳播到長城內(nèi)外、六合八荒。
陸川借《南京》從一座死亡之城進入,出來時,似已觸摸了一個比這個意義更偉大的普適性的東西,完成從死之地,向生之城的穿越。從這個意義上說,因愛國而看《南京》還遠不夠,還要穿越這座“死城”,找到生的意義。
相關(guān)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