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式”突破物理教學難點
[關鍵詞] 梯度式 整合 突破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少學生對一些物理規(guī)律不易理解,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如何縮小這一差距呢?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學生的實際情況整合教材,改進教學方法、手段,引導學生“梯度式”地突破這一教學難點。
所謂“梯度式”教學,就是為了達到學生掌握物理知識的目的,教師應把教材上原來 “成塊”的知識進行合理整合、分解,使課堂教學過程形成階梯式的結構。
案例一:初二物理中透鏡對光線的作用問題,按教材安排,只是單純通過觀察實驗,總結實驗現(xiàn)象,然后機械性得出結論:凸透鏡對光線有匯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由于學生不了解其中光的折射過程,因此在解決一些較為復雜的練習時,無從下手,容易出錯。對此,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在掌握了光的折射原理之后,設計練習來引導學生“梯度式”理解,突破這一難題。
如上圖所述,先讓學生完成圖(a)光線通過三棱鏡的光路圖,然后讓學生完成圖(b),在此基礎上,同時畫出圖(c),圖(d)的光路圖。學生掌握這些內(nèi)容后,再讓其設想,讓光線通過邊緣薄,中間厚的凸透鏡(e)和邊緣厚,中間薄的凹透鏡(f)后,將會是什么樣子。經(jīng)過這樣由淺到深“梯度式”的引導學習,學生就會很自然理解、掌握這一規(guī)律:凸透鏡對光線有匯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案例二:初三物理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也是我們教學難點、重點。學生很難明確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幾個因素。因此,我們設計這樣的練習,如圖②所示:
現(xiàn)有規(guī)格相同的滑輪和鉤碼若干個,其中每個鉤碼重G鉤碼=20N,每個滑輪重G滑輪=2N,忽略摩擦,要求分別寫出三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表達式。
從題目中可看出,經(jīng)過教師這樣按問題的層次分步設計,已把“物重”和“輪重”這兩個主要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巧妙地包含其中。教師再加以引導,師生討論,自然很快會得到結論。最后讓學生把結果與滑輪組相對照分析,就很容易抓住問題的關鍵,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案例三:初二物理的電功率問題,也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尤其是電功率與電阻大小關系的問題,學生更是無法正確理解,無法應用公式:P=I2R,P=U2/R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可以設計以下一節(jié)由實驗和系列計算交替進行的討論課來解決這一問題。
課前教師準備好一個由兩只額定功率不同的燈泡組成的串、并聯(lián)可轉換的演示電路,如圖③所示:
通過演示觀察并思考下列問題:有兩只小燈泡上分別標有:“6V,2W”和 “6V,3W”的字樣,試求:
(1)它們的電阻R1、R2分別是多少?
(2)若將它們串聯(lián)接入電壓為5V的電路
中,求出它們的實際功率P1、P2。(3)將它們并聯(lián)接入電壓為5V的電路中,求它們的實際功率P1、P2。
(4)比較這兩種接法時燈泡的實際功率跟它們的電阻R1、R2的關系。
通過以上問題的層層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就會突破這一難點,很快得到結果。
案例四:物體受到的浮力與浸在液體中深度的關系。我們在幫學生認識這一難題時,可以將問題“一分為二”:浸沒前(圖1)和浸沒后(圖2)進行分析,緊緊抓住阿基米德原理,此時物體受到的浮力只與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浸沒前,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來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來越大;浸沒后,浸在液體中的體積不變,所以浮力也不變。在層層分析后,學生就能清晰地認識到:浸沒前,物體受到的浮力隨著浸在液體中深度越來越大;浸沒后,物體受到的浮力與浸在液體中深度無關。
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合理地分解、整合教材,“梯度式”地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教學難點就會得到有效突破。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