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學美術嘗試教學法與新課程的整合——《小泥人》教學的嘗試與探索
《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習方式的改進和指導,明確“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等學習方法,進行學習與交流。”嘗試教學理論,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自由探究,主張“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先學后教”。在《小泥人》一課,我對嘗試教學法與新課程的整合進行了初步嘗試和探索。
一、教材鉆研,案例分析
泥塑是用手直接對泥進行創(chuàng)作的最原始、最簡單的方法,是一種古老而基本的陶藝成型方法。它可以利用手揉、搓、捏、接等手法,做出造型各異的小泥人。泥巴的可塑性強,大小粗細均可控制,因此不需特別復雜的技術,即可表現出造型獨特,形態(tài)生動的小泥人,對于小學生來說較易掌握。運用捏泥法,留在泥人表面的紋理,更能體現出手工制作陶藝作品獨有的質樸、粗獷的韻味。
本課屬于“造型·表現”領域的課程,應注重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嘗試、探究、質疑,在實踐中掌握制作要領,體會捏泥的樂趣,從而獲得喜悅感和成功感。老師應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條件,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把握捏泥的要領,使其領悟“泥巴極具可塑性、可重復制作”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
二、創(chuàng)造情境,激發(fā)興趣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興趣就是他們對一樣事物最能堅持的態(tài)度。課前我就布置學生對陶藝進行初步調查,上網或從書籍中收集陶藝的有關信息并整理。課堂上,當我展示事先準備好的陶藝圖片時,學生們竟歡呼起來。接著我提問:“誰有過玩陶泥的經歷,說說用過什么方法?做了什么作品?”泥巴對學生來說并不會陌生,在激烈的討論中,我感受到他們對玩泥巴的高漲熱情。此刻,我將四份泥巴及做好的小泥人用布蒙上分發(fā)給四個組,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想一想,這可能是什么?然后讓他們掀開布,給學生造成一種新鮮感,提高學習的興趣。在學生盎然興趣中,我提出這節(jié)課讓大家玩一玩泥巴。
三、體驗感受,了解方法
新課程的教材內容“體驗”味很濃,強調學生需親身體驗,并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考察、探究、制作、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fā)現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與嘗試教學理論,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自由探究”的理念不謀而合。本課中,為讓學生了解成型方法,我這樣操作:
1.出示小泥人的成品,讓學生觀察并摸一摸,說說與以往看到的作品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2.欣賞教材范作,了解陶藝造型的又一基本方法——捏泥。
3.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捏泥造型質樸、粗獷的美。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觸覺、視覺等多種感觀,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捏泥的方法,并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和表現的創(chuàng)造欲望。
四、自主探究、大膽創(chuàng)作
新課程強調“通過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探究與發(fā)現,并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教學中,我營造輕松的氣氛,為學生提出假設,讓他們不遺余力地去探索。隨著同學們激烈地討論,他們機靈地推測出來了:壓、揉、搓、捏。
1.揉泥。雙手握泥力度適當,揉出形狀大小適中的泥塊。
2.搓泥。掌搓而不是用手指捻,將揉好的泥塊搓出做泥人所需的四肢與頭部。
3.捏泥。美化細節(jié),著重捏出四肢和頭部五官。
4.接泥。將做好的泥塊進行拼接組合,注意小泥人的動作形態(tài),接口處必須搽點泥漿加固。
接著,我讓學生嘗試做小泥人。認真的觀察和大膽的嘗試,往往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飛躍的結果;顒又,學生發(fā)現問題,我讓他們動腦解決。這樣,嘗試——發(fā)現問題——討論 ——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體會到了發(fā)現的快樂。
五、作品展示,交流評析
最后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學生自由交流、說感受、互評價,最后進行作品展示,欣賞互評優(yōu)缺點。雖然每個作品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點,但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所以這節(jié)陶藝課上,每個學生都是成功的。他們會因此而高興,而自豪,還有什么比這個更重要呢?
教學這一課,我最大的感受是,學生非常喜愛泥塑,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愉快,使我更深地感受到嘗試教學法與新課程的必然組合。本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師生的互動中,使學生的興趣、膽量、創(chuàng)造力都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揮,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