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學中“分層次教學”
“分層次教學”是指在傳授同一個知識點內(nèi)利用學生素質(zhì)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并在傳授知識點的同時和課后根據(jù)需要不同作不同的處理。即包括三個方面:學生分層次、知識講解分層次、課堂課后練習分層次。通過這種方法可使接受能力較高的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也能使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深入淺出地掌握知識點,并能使一個知識點生動、活潑、深刻地植入學生腦中,達到一種更好的效果。下面談談“分層次教學”的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
一、學生分層次
1.確認學生素質(zhì),了解學生情況。學生素質(zhì)的好壞是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前提,因此在實施之前一定要正確對待。總體上是分為兩大類,即把一些理解能力較強、思維能力較好的學生分為一部分;一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分為一部分,這就是學生的分層次。把這個教學中的客體按實際情況處理好、安排好,才能把以學生為客體身份轉(zhuǎn)變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搞好。
2.利用不同渠道,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分層次教學”的關(guān)鍵是方法,所以必須要在教學中采取有效的、得當?shù)姆椒?稍趩卧獪y試、一堂課、回答問題中積極運用。如在單元測試時,應根據(jù)試題的難易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測評。理解能力較好的學生應側(cè)重于做知識性較強、較難的試題,知識性較弱、題目較易的可不做。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則反之。這樣一來既給了他們學習的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擺脫學生對學習的厭倦情緒。在一堂課中,教師應先熟悉課本后再制定幾個不同的題目向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并要求他們作答,這樣既可使不同素質(zhì)的學生掌握課本內(nèi)容,還可以達到一個更好的效果。
二、知識講解分層
1.熟悉知識點,透徹理解內(nèi)容。要想把知識點轉(zhuǎn)化給學生并在過程中做到自由發(fā)揮、胸有成竹,就要求教師在這個知識點的內(nèi)容、聯(lián)系、內(nèi)涵、外延等,并重點把握這個知識點的社會性和客觀性。在熟悉知識點后的基礎(chǔ)上再把這個知識點分層次,當然這個層次必須以不同層次的學生為基礎(chǔ)。即制定一套講解方案(對思維、理解能力較好與較差學生的講解方案,當然這個方案還包括課后問題的問答)。
2.積極實施,自由運用。在知識點講解和提問分層次后,剩下的就是如何把這些東西轉(zhuǎn)化給學生了。一般來說,知識點的講解是在一堂課之內(nèi),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采取多樣化的措施。總體來說,講解知識點應分為兩種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對理解、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可采取思維性較強、縝密,把知識同社會等聯(lián)系的方法進行講解。對于理解、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可采取深入淺出、多舉例的辦法,并且不要用太多的篇幅。這樣既可使他們較好地接受知識點,又可使他們?nèi)の栋蝗弧?
三、練習分層次
傳授完知識點后,如何才能鞏固學生在課堂上的所學?這就需要配套練習了。練習不但應分為課堂和課后兩大類型,還應分為難和易兩種類型。針對不同層次和素質(zhì)的學生,施于不同的練習。在課堂上練習時,對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安排少量、簡單的練習,或不安排,而先讓他們看書或共同討論或提問來消化課堂內(nèi)所學。對于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安排較難的習題的基礎(chǔ)上應加強要求: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嚴格按照老師對知識點的講解的思路而完成練習的基礎(chǔ)上,能基本形成自己對知識點的見解。課堂練習完接著就是布置課后練習了,同課堂練習所不同的就是:在布置的分層次的練習里,不管是哪類學生都必須完成,而且還要把自己在練習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寫在作業(yè)上。通過練習的分層次和一些小技巧的運用,不但可以讓授課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低層次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中實現(xiàn)教學中“認識—理解—鞏固—運用— 發(fā)展”的效果。
四、應注意的問題 1.實事求是,忌“一棍子打死”。學生的分層次是基礎(chǔ)。這個層次是否合理客觀,全靠教師對他們的了解、評價。因此在這個問題中必須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哪些好、哪些差,都要有個客觀的標準。如果把好的歸納入差的或把差的歸納入好的都會導致效果不突出或教學手法不能順利實施的境地。因此對待這些不同的學生應采取一種“模糊”的態(tài)度。所謂“模糊”,實際就是一種事情處理上的技巧:不能采取非常嚴格、分明的陣線,而是采取“泛”的態(tài)度,以免留下真空地帶。但這并不是不實事求是。所以在學生分層次時不但方法要得當,也要有針對性,不能一棍子下去就把他們打倒,從而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
2.寧缺勿濫,勿急勿躁。實施“分層次教學”時,方法最為重要。要對口、要精煉,不能因為知識點的深奧或復雜而采取較盲目的做法。如講解知識點時該簡的簡,該精的精,在緊緊圍繞教學大綱的同時,同事物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結(jié)合起來。當然這是要建立在教師是否能吃透教材的基礎(chǔ)上的。學生不了解或難掌握的,教師不必多費無所謂的重復,寧可讓學生慢慢去理解或進行課后輔導也不要操之過急,要掌握分寸。
3.“ 勿以善小而不為”。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就是認真對待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對象,對低下層學生不能拋棄或不理不睬的態(tài)度。作為教育者,他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的,并且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讓被教育者掌握技能。在面對不同層次和素質(zhì)的學生時一定要端正心態(tài),即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提高和掌握技能的。不能對低層次和素質(zhì)較低學生只采取形式上的“分層次教學”,而是要從內(nèi)心深處理解并實施行動。特別是在布置課后練習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實際接受情況,并在課后練習上交后認真檢查、聽取他們的學習感受和完成情況上在進行有目的的課后輔導,從中使他們切實的得到提高。
“分層次教學”是一種看似簡單但操作較為復雜的教學方法。積極并努力地把它運用到教學中來,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和持之以恒的耐心,但它的效果是顯著的。它有利于教師在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chǔ)上,促進學生的均衡和全面發(fā)展。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