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禁看又黄又免费网站视频,欧美日韩国产va另类,免费毛片视频网站在线观看,丁香五月天在线视频

河源新聞網(wǎng)由河源晚報社主辦!新聞網(wǎng)旗下: 在線數(shù)字報 | 新少年
當前位置:河源新聞網(wǎng) >> 資訊 > 文化 > 閱讀新聞

客家人的柴火灶臺

作者:葉德林

傳統(tǒng)灶臺的歷史源遠流長。

“泥嶐空,木嶐空,扁嘴鴨,胡須公。”這是一首客家謎語兼兒歌。謎底是四種物件:灶臺、飯甑、鍋鏟、鍋刷。

這里要說的是:客家人的傳統(tǒng)柴火灶臺。

客家人廚房里的灶臺,大同小異,有灶頭與灶尾之分。灶頭,是灶的前部分,灶上面安一口老式大鐵鍋。灶尾是大鐵鍋的后面,并排各安有一口鍋仔、一個鋪罄(用生鐵澆鑄,有雙條鐵彎耳,跟現(xiàn)在的銻煲形狀差不多)。鍋仔與鋪罄是充分利用灶內(nèi)余火的溫度來熱水的。灶臺的一角,也就是鋪罄旁邊,是沿著墻角用火磚砌成的煙囪,一直通到屋頂?shù)拈芟,再用瓷煙筒斜著指向天空?/p>

灶臺內(nèi)是灶膛,灶膛前是凸字形的灶門。灶門下是一口跟灶臺一樣寬、用磚頭砌界的灶爐盆,以防備從灶膛滾落出來的火灰、火炭引起火燭。灶爐盆的角落放有燒火、出灰的工具:小木耙子、撥火棍、火鉗、吹火筒。

灶爐盆的前方是灶盆腳,是燒火者放腳的地方。

灶盆腳的前面,是草角,草角有后墻和護墻,用來擺放、歸攏柴草,不讓里面的草把歪七倒八。草角有一塊長條木板,謂草角方,供燒火者坐著燒火。

客家人的灶,跟火燭有嚴格的隔絕,每當完成燒火任務(wù)后,必須嚴格執(zhí)行家庭規(guī)則:將灶膛內(nèi)的余火用灰遮住,再清理干凈灶盆腳,不留易燃的垃圾。因此,灶臺是絕對安全的。

客家人要打新灶,事關(guān)“紅紅火火”“老小平安”“人壽年豐”“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非常講究,開工必須擇良辰吉日。

客家人對“灶神爺”是恭敬的。鄉(xiāng)村有許多有關(guān)灶臺的有趣傳說。其中據(jù)說灶臺會“歡笑”:燒火過程中,當火焰發(fā)出嘩嘩嘩的歡笑時,預示中午必有客人光臨?图胰嗣磕瓿υ诖箝T房門貼春聯(lián)、貼利是時,并未忘記在灶臺的墻壁上貼上紅紙對聯(lián)。

灶,必須用到柴草。故客家人多選擇山清水秀、柴近水便的地方建造新宅,安家落戶。

在家鄉(xiāng),砍柴是男人的活,勞動工具是斧頭、柴刀、竹制柴絡(luò),還有扁擔。割草則由女人包攬,割草工具是鐮刀、長竹草擔桿、草索鉤。除了割路箕草外,還要看山取草。只要可以當作燃料的野樹枝雜草,都在割之范疇,枯杉、枯茶、枯松、枯枝,也不例外,每個家庭的主婦,每年從山上所割回的柴草,是以幾十、幾百擔的數(shù)字來統(tǒng)計的。

客家婦女天亮的頭件事,就是清潔灶臺,先將畚箕口對準灶門,再用小木耙子往灶膛下耙草木灰,然后將草木灰倒入灰屋,當作莊稼的肥料。接著刷鍋、洗碗筷。

灶膛內(nèi)火焰的中心點正好對著大鐵鍋的底端(即鍋頭督)。孩童時,我常在周末和假日幫忙燒火。早上,媽媽將薯絲夾心飯裝入飯甑后,就叫我燒火,因為媽媽還要到菜園里摘菜澆菜。火鉗多用于夾柴,火吹筒用于吹旺行將熄滅的火灰或火炭,撥火棍用于撥開灶膛的火灰,留出空心,利于燃燒。對于小孩子來說,燒火也是“苦差事”,主要是時間較長。坐在草角方,均勻地取柴草,一把接一把、連續(xù)不斷地往灶膛里添草。蒸熟一甑飯,即看到飯甑蓋冒出水珠為止,至少要二十分鐘。燒火時,最怕草把里夾雜有杉針,一不小心手就被刺得生痛。

冬天燒火是一種享受,可以邊燒火邊取暖,農(nóng)村好多老阿婆都負責燒火。夏天燒火,是“遭罪”,熱得汗流浹背。稍長大后,下午從學校里放學一回到家,我就要挑水、燒火煲水供家人洗澡。

民以食為天。灶臺不僅供客家人的一日三餐五谷雜糧飲食,供過年過節(jié)的殺豬,宰雞、魚等食物和年料的制作,供婚壽喜筵、迎親接客等酒席美食制作外,還要為飼養(yǎng)生豬煮制飼料。以前客家人喂豬,多用番薯藤。要將番薯藤煮爛,需用柴火?图胰硕嘣谝归g煮番薯藤。用柴火將水煮沸后,架上幾塊柴便離開了。待次日一早,番薯藤便煮熟了。

客家人還充分利用灶膛內(nèi)火炭、火灰的余溫,或給娃娃煲罌公粥,或用瓦罌煲豬蹄。用瓦罌煲出來的粥或豬蹄分外香,特別好吃。在制茶的人家,則利用夜晚在灶臺鍋里炒茶,在竹插里擦茶。

每一天的朝朝暮暮,鄉(xiāng)村中家家戶戶煙囪飄出來的縷縷炊煙,與晨霧、晚霞、農(nóng)舍、水田渾成一體,構(gòu)成了一幅田園風光的精彩油畫,極富詩情畫意。

現(xiàn)如今,煤氣爐替代了傳統(tǒng)灶臺。隨著鄉(xiāng)村破舊老房屋、老廚房的拆除,沿用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灶臺已經(jīng)很難見到了。然而,只要有機會相聚,老一輩的客家人還會懷念、絮叨那遠去了的傳統(tǒng)灶臺、那逝去了的人間煙火、那成為過去的快樂人家、那成為了記憶的鄉(xiāng)愁。

 






上一篇:舌尖上的暑假
下一篇:大雨中,去郵局取稿費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更多 >>

熱度排行

關(guān)于我們 | 廣告服務(wù) | 友情鏈接 | 案例展示 | 聯(lián)系我們 | 版權(quán)聲明